四月的青岛,海风里还带着点春末的凉意,可北海舰队军港码头却早早被太阳晒得发亮。22 日上午九点整,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,2025 年度“舰艇开放日”拉开帷幕。导弹驱逐舰“贵阳舰”、护卫舰“衡水舰”和综合补给舰“青海湖舰”并排靠泊,舷梯放下,人潮像退潮后的浪花一样涌上甲板。这一刻,钢铁战舰不再只是新闻里的剪影,而成了市民可以亲手触摸的“城市新地标”。
最热闹的,是“贵阳舰”前甲板的垂直发射平台——那排被战士们戏称为“巧克力”的导弹发射井。灰黑色的井盖平时严丝合缝,今天却被擦得锃亮,倒映着天空,也倒映着孩子们蹦跳的身影。一段 12 秒的短视频,就是在这里被上传抖音:三个七八岁的小朋友,把发射井当成“跳房子”,一边数着“1、2、3”,一边踮脚起跳,小辫子飞起来,像三束黑色的火焰。镜头里,井盖边缘贴着黄色“安全触点”标志,孩子们每一次落下,都精准踩在 30 厘米宽的缓冲胶条上,发出“哒哒哒”的清脆声,仿佛在给战舰打节拍。
“慢点跑,别磕着!”负责引导的一级军士长李卫国背手站在两米外,眼睛却一刻没离开过孩子们的脚尖。这位在驱逐舰上服役 22 年的老兵,今天第一次把“战场”变成“游乐场”。他告诉我们,为了让市民零距离参观,机务兵凌晨四点就开始“清舱”:拆除点火线路、拔掉雷管、封闭燃料管路,每一口井都经过 18 道“静态化”程序,再由军代表、厂方、舰艇三方签字确认。“简单说,就是把‘利爪’收起来,只留下‘铠甲’让大家看。”李卫国咧嘴一笑,“别说小朋友跳两下,就是来只大象,也踩不穿。”
展开剩余59%孩子们当然不懂这些,他们只知道眼前这个“大魔方”比任何游乐场都酷。六岁的王梓萱跳下井盖,仰头问爸爸:“叔叔,这里面能放多少颗‘大火箭’?”被问到的导水兵赵晗蹲下身,伸出两只手:“这里面能装 64 颗,不过它们现在都在睡觉,等你长大再叫它们起床。”小姑娘听完,郑重其事地敬了个歪歪扭扭的军礼,又转身扑向下一口井,像只兴奋的小鹿。赵晗拍拍膝盖站起来,对记者感慨:“十年前,我第一次出海,导弹出鞘那一刻,整个夜空都被照亮。今天我把这份光藏进井盖里,希望有一天,他们能把光重新点亮。”
不远处,一位白发老人也踮着脚张望。老人叫刘世昌,82 岁,是青岛港退休码头工。1958 年,他亲眼见过外国军舰耀武扬威地闯进胶州湾,“那时候我们连高射炮都没有几门,只能站在岸边骂。”老人指着正在蹦跳的孩子们,声音有些哽咽:“现在我的重孙女能在自家导弹井上跳房子,你说,这算不算把日子过成了歌?”说完,他掏出老式胶片相机,对着发射井“咔嚓”一声,像把七十年的光阴都收进一张底片。
网络上的反响,比海风更热烈。视频发布 6 小时,播放量破 2 亿,点赞 280 万。热评第一写道:“孩子在“利剑”上跳舞,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危险,而是有人把危险挡在了视线之外。”还有网友翻出 1919 年巴黎和会上青岛被宰割的老照片,配文:“那时候,列强把战舰开进我们的家门;今天,我们的孩子把战舰当成家门口的滑梯。”短短两行字,让无数屏幕前的眼睛瞬间湿润。
午后,开放日进入“沉浸式”环节。舰员们把 76 毫米舰炮的炮衣揭开,让孩子们轮流坐进炮位;声呐室里,班长打开主动声呐模拟系统,让小朋友戴上耳机听鲸鱼的歌声;飞行甲板上,舰载直升机旋翼缓慢转动,掀起的气流把小女孩的公主裙吹成一朵盛开的花。每一次体验背后,都有水兵默默蹲守——他们半跪在地上,用手护住孩子的后脑;他们站在舷梯下方,用背脊挡住尖锐的棱角;他们把安全绳悄悄缠在小朋友的腰上,再笑着比个“OK”。
傍晚,夕阳把海面涂成金色,战舰即将关闭舱门。王梓萱拉着爸爸的手,一步三回头。她突然挣脱,跑回李卫国身边,把手里攥得皱巴巴的一颗糖塞进他手里:“叔叔,等我长大,也要开这个大船!”李卫国立正,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,糖纸在他掌心“哗啦”作响,像一句被海风放大的承诺。
夜幕降临,军港恢复宁静,发射井盖重新合拢,城市灯火在远处次第亮起。今天,孩子们把欢笑种在钢铁的缝隙里;明天,这些笑声将长成参天大树,为更多孩子遮风挡雨。导弹发射井上的童真,不是简单的“蹦蹦跳跳”,而是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,用 76 年的追赶与拼搏,换来的最柔软的底气——
“你负责茁壮成长,我负责山河无恙。”
发布于:江苏省上一篇:他曾在津门虎租借练级踢主力,如今成申花后防核心,值得期待_中国足协_比赛_球员
下一篇:没有了